2020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逾151億元2018年至2023年CAGR可達到55.4%。預計2023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占AI芯片行業的25%。
	邊緣+終端AI芯片待爆發
	終端AI芯片2018至2023年復合增長率口以達到62.2%,G于云端AI芯片的同階段復合增長率。
	中國“芯”,勢不可擋
	華為海思、依圖、地平線、云天勵飛等企業紛紛推出AI芯片+解決方案,受到市場關注。
	云端芯片仍以GPU為主但市場期待新方案
	GPU仍然是各大廠商的核心需求,但隨著數據負載量及超級數據中心的建成市場也更期待其他方案。
	
	
 附件:中國芯勢力席卷:2021年中國AI芯片發展簡報及典型廠商案例 
 
	
	
 
			    
			   						 
			       
   
    
   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集中度在不斷提G, 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廠商所占市場份額自2017年的55.6%不斷提升,國品牌華為和小米占據2席,國際市場表現小米優于華為    
 
	 
   
    
   光刻膠目前被廣泛用于光電信息產業的微細圖形線路加工制作, 約占IC制造材料總成本的4%,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,一般由由感光樹脂、增感劑、溶劑與助劑構成    
 
	 
   
    
   全國21個省市制定了46項涉及創新中心的政策文件,北京市制定相關政策 6 項,數量多;各省市制造業創新中心政策主要分為綜合類和專項類    
 
	 
   
    
   由數據驅動代替經驗驅動已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共識,數智技術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,將海量原始數據加工為知識    
 
	 
   
    
  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準化路線為指引, 在已開展標準化工作、標準化需求的基礎上,形成了標準框架,引導和規范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標準方向    
 
	 
   
    
   在第三代半導體追趕的路上,中國企業正迎來追趕和發展的良機,國內企業也與部分車企和家電企業等進行了配套和產業合作,國產器件逐漸導入終端產品供應鏈    
 
	 
   
    
   啟示:國產化黃金期開啟,具備一體化能力的平臺型企業空間巨大;風險提示:下游需求疲軟,產品價格下滑;5G終端、新能源車增速放緩;行業大幅擴產,競爭格局惡化    
 
	 
   
    
   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包括A基礎共性、B關鍵技術、C行業應用等3個部分,主要反映標準體系各部分的組成關系,到2023年,制修訂100項以上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    
 
	 
   
    
   華為首次通過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,對未來十年的智能世界,進行系統性描繪和產業趨勢展望,智能世界2030,華為提出了八個維度的展望    
 
	 
   
    
   報告將介紹大模型L域的技術發展情況和趨勢,將梳理目前已經出現的大模型產業落地模式,提出該模式誕生的條件、特點和優勢,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    
 
	 
   
    
   工信部聯科﹝2021﹞187號,我國智能制造發展迅速,制造業提質增效步伐不斷加快,供給和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,支撐體系逐漸完善    
 
	 
   
    
   數字孿生未來向輕型制造業加強滲透,在數字空間對物理設備的實時狀態進行呈現,未來數字孿生將向輕型制造業加強滲透